經(jīng)過一年多的試運行,我國國家級能源交易平臺——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(以下簡稱中心)于11月26日起正式運行,標志著我國能源市場建設又邁出重要一步。具體來說,中心是石油天然氣市場交易的“媒介”,按照中心確立的“先氣后油、先現(xiàn)貨后中遠期、先國內(nèi)后國際” 的發(fā)展戰(zhàn)略,這一媒介對于我國天然氣交易市場化的作用不可低估,筆者認為主要是三條。
首先,中心有利于我國天然氣供應主體的多元化,加速提高我國天然氣供應規(guī)模。多年來,我國天然氣供應主體僅有三大國有石油公司,延長石油集團供應量十分有限。有了中心這個平臺,加之天然氣管道、液化天然氣(LNG)接收站等基礎設施的公平準入,眾多市場主體可以通過交易國產(chǎn)氣、進口氣,或者說是管道氣或者LNG進入天然氣行業(yè)。更為重要的是,中心規(guī)范化的運作使得市場主體可以及時了解國內(nèi)外市場供需、價格信息,從而盡快達成交易,減少交易成本。有了上述兩種條件,必然大幅度提高我國天然氣供應的水平。按照《能源發(fā)展戰(zhàn)略行動計劃(2014-2020年)》(國辦發(fā)〔2014〕31號)的要求,2020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將達3600億立方米,占一次能源消費的10%。如果僅僅依靠常規(guī)天然氣,2020年最大供應量也就1850億立方米,需要發(fā)揮各種供應主體的作用,大力開發(fā)煤層氣、頁巖氣等非常規(guī)天然氣資源,也要依靠各種供應主體進口天然氣資源。
其次,中心運行有利于我國天然氣行業(yè)基礎設施建設,提高運營效率,這也是所謂的天然氣行業(yè)“客體”。截至2016年年底,我國天然氣長輸管道已達7萬千米,輸送能力近3000億立方米/年,但遠遠不能滿足未來發(fā)展的要求。中心在促進天然氣交易量擴大的同時,對管道輸送的量和及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必將促進管道建設的發(fā)展;目前,我國LNG接收站投運已達12座,接收能力超過5000萬噸/年,但能力利用率不到50%,中心可以準確提供各個接收站的相關“窗口期”信息,從而提高相關設施的運營效率。進一步來看,隨著交易量的擴大,必然對各類交易主體的供應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,儲氣庫市場化運營也就有了基本的條件,促進儲氣庫建設投資的擴大和投資主體多元化。
再次,中心正式運行為全國各種類型的天然氣交易打造了一個基礎模式。我國地域廣大,各地天然氣供應、消費特點不一。筆者相信,未來幾年可能有更多的天然氣交易中心、“交易所”誕生。業(yè)界都知道,美國天然氣交易中心不是只有一個Henry Hub,而是16個。未來中國其他交易場所雖然在交易方式、規(guī)模、品種與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不一定完全相同,但中心無疑為它們提供了一個基礎標準,國家也可在積累對中心監(jiān)管的基礎上,形成一整套適合中國天然氣交易的監(jiān)管辦法,從而使中心價格在不遠的將來成為亞太地區(qū)石油天然氣交易定價基準。
總之,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對我國天然氣行業(yè)市場的益處還可以談得更多、更細,但筆者也有一些擔心,主要是兩個方面。一是天然氣市場主體的海外采購會不會給國外供應商利用,前些年中國進口鐵礦石的教訓不可謂不深刻,就是國家石油公司本身是都有國際采購資質(zhì)的,存在相互之間的國際爭奪戰(zhàn)。二是市場化必然帶來天然氣價格的頻繁波動,目前中心主要是掛牌、競價等現(xiàn)貨交易,如何進行風險對沖呢?如果不能盡快解決這一問題,可能對一些企業(yè)的打擊是致命的,從而影響整個中國天然氣市場的健康發(fā)展。另外,中心定價權如何實現(xiàn)國際定價權?中心如何預測全球經(jīng)濟增長和能源消費、能源生產(chǎn)等方面對中國能源價格的影響?這實際上就是中心是否還能升級為全球預測中心、研究中心的問題。 來源:中國石油新聞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