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2019年9月13日在波羅的海拍攝的鋪設“北溪-2”天然氣管道的船只的資料照片?! ⌒氯A/路透
“北溪-2”天然氣管道鋪設于海底,從俄羅斯直通德國,建成后將大幅改善歐洲能源供應狀況。然而,美國政府近年來將這個項目視作“眼中釘”。美方官員談到美德、美歐關系時,大概率會提及“北溪-2”項目,甚至惡語相向,威脅不斷。“北溪-2”項目究竟觸動哪些利益?美國為什么不依不饒,不搞黃不罷休呢?
“除了制裁,無事可做”
“北溪-2”項目旨在鋪設一條穿越波羅的海的天然氣輸氣管道,連接俄羅斯和德國。項目總投資約95億歐元,俄羅斯天然氣工業(yè)股份公司出資占一半,其余由德國、法國、荷蘭、奧地利等國企業(yè)投資。
對德國乃至歐洲而言,“北溪-2”有著重要經濟利益。管道建成后,預計每年將增加550億立方米天然氣的輸送能力,將極大降低能源價格。
同時,這條管道有助于保障供氣安全穩(wěn)定。歐洲人對2009年的寒冬印象格外深刻。當年,俄羅斯和烏克蘭圍繞供氣價格、供氣量、過境費用等系列問題爭端難解,導致輸往歐洲的管線斷氣,致使歐洲多國出現(xiàn)供暖用氣短缺。
“北溪-2”管道建成后,俄羅斯的天然氣可以繞過烏克蘭、波蘭等國直達德國,并通過德國干線管道輸送到其他歐洲國家。
然而,在美國看來,這條管道將加大歐洲對俄羅斯的天然氣依賴,增強俄羅斯在地區(qū)事務中的影響力。蓬佩奧7月15日在威脅制裁時,就把“北溪-2”稱作“克里姆林宮破壞跨大西洋安全的關鍵工具”。此前,美國官方不止一次發(fā)出針對“北溪-2”項目實施制裁的威脅。
基于同樣理由,另一個俄羅斯天然氣管道項目“土耳其溪”也受到美國制裁威脅。“土耳其溪”分兩條線路,一線為通過黑海海底向土耳其供氣管道,二線為通過土耳其向歐洲南部供氣管道。
“最近,我越看蓬佩奧的發(fā)言越覺得,我是在看一部冷戰(zhàn)時期的電影。”俄羅斯外交部發(fā)言人扎哈羅娃16日說,華盛頓正以“驚人的執(zhí)著”向世界證明一個定律,即“除了制裁,美國在國際議程上已經沒什么別的事可做了”。
美國想搶生意
美國對“北溪-2”項目的打壓可謂全面出擊,不遺余力。美國總統(tǒng)特朗普今年6月在俄克拉何馬州舉行的總統(tǒng)競選集會談及這一項目,批評德國虧欠北約軍費的情況下,仍給俄羅斯“送錢”。去年4月,美國副總統(tǒng)彭斯在北約成立70周年紀念活動上說,“北溪-2”會讓歐洲成為俄羅斯的俘虜。剛離任美國駐德大使的格雷內爾在任時甚至直接喊話相關企業(yè),要求其退出項目。
退出后,歐洲的能源怎么保障?蓬佩奧這次發(fā)出威脅的同時給歐洲人劃了條道。他說,美國已經提高了能源產能,“隨時準備幫助我們的歐洲朋友”。
近年來,美國一直想為自己的頁巖氣尋找市場。不過,由于運輸路途遙遠,美國液化天然氣在歐洲市場的價格遠高于俄羅斯天然氣。德國世界趨勢國際政治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菲舍爾分析,美國發(fā)起制裁,是想用不公平的方式擠走競爭者。
“以往搞非法制裁還需要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……而在‘北溪-2’的例子上,一切都很直接。”俄羅斯聯(lián)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回應說,美國這次制裁的理由非常直白,就是為了搶生意,把自己的液化天然氣賣到歐洲,全然不顧歐洲伙伴的利益。
他表示,“不管我們的美國朋友怎么叫喚”,“北溪-2”項目一定會完工。
歐洲的政策歐洲定
現(xiàn)階段,總長約1230公里的“北溪-2”管道剩下最后約160公里未建完。去年12月,特朗普簽署法案,批準制裁參與修建項目的企業(yè)。當時,制裁主要針對施工方,致使為“北溪-2”鋪設管道的瑞士全海洋公司暫停有關活動。不過,制裁僅延遲了“北溪-2”的工期,并未使項目終止。
這次,美國威脅的制裁還涉及金融領域,項目投資方也將受到打擊。德國東方商業(yè)協(xié)會主席奧利弗·赫爾梅斯估計,歐洲12個國家的大約120家企業(yè)將受直接影響。
“美國借制裁保護自己的經濟利益,這有損自由和公平競爭。”赫爾梅斯說。他呼吁歐洲采取“強硬措施”,回應美國的“勒索企圖”。
目前,德國聯(lián)邦議院部分議員提出,可以對美國天然氣加征關稅作為反制,還可以考慮市場準入禁令、凍結資產等措施。政府方面的回應則多為口頭抗議。
德國外交部長馬斯16日發(fā)表聲明,指責美國無視歐洲對能源來源和獲取方式的自主決定權,直言“歐洲的能源政策將在歐洲決定,而不是在華盛頓”。
德國聯(lián)邦政府跨大西洋合作協(xié)調人彼得·拜爾表示,華盛頓應該給予德國和歐盟在能源領域完全的主權。
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17日表示,他對美國針對歐洲“越來越多地實施制裁或威脅制裁深感憂慮”,他認為這會損害歐洲利益。博雷利表示,歐洲的政策應該由歐洲決定,而不是由第三國決定。歐盟反對第三國對歐洲公司合法經營實施制裁,這種“域外制裁”違反國際法。“如果政策有差異,歐盟愿意對話。”博雷利說,“但對話不能在制裁威脅下進行。”